
建筑不仅是冰冷的砖石,更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情感。从古朴厚重的客家土楼,到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用形态诉说着历史,记录着文化。为了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建筑艺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建筑与土木工程分会于3月16日在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四期“小小建筑师,拼搭大梦想”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以客家土楼为主题,带领孩子们走近中华传统建筑瑰宝,共筑美好家园梦想



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孩子们介绍了客家土楼的起源、建筑结构以及独特的防御功能。孩子们了解了土楼的圆形与方形布局,认识到客家先民们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的建筑奇迹,也更加理解了“家”的意义和守护的力量。
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时而认真聆听,时而踊跃发问,眼中满是好奇与渴望。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土楼的魅力,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客家土楼手工制作环节。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细致指导下,动手裁剪纸板,绘制屋身图案,再将屋顶与墙体拼接组装。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灵巧翻飞,一笔一划都倾注着他们的专注与热情。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迷你土楼”渐渐成形,色彩斑斓、创意十足。
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孩子们还折叠了五彩的千纸鹤和手工花朵,用心装饰他们的小土楼,为作品增添温度与希望。
在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耐心陪伴、细心指导,就像大朋友一样鼓励着孩子们一步步实现他们的建筑梦想,帮助他们将对家园的美好憧憬变成亲手创造的成果。






活动接近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有奖问答将现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客家人建造这种防御性极强的夯土建筑是为了什么?”
“土楼的一楼通常是用来做什么的?”
志愿者们的问题刚刚抛出,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期待,迫不及待地抢答。
每当一个正确答案被说出口,都会引来阵阵掌声与欢笑。孩子们捧着奖品,眼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获得的喜悦,整个课堂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志愿者与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小小建筑师,拼搭大梦想”志愿服务活动圆满结束。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客家土楼的建筑知识,体验了动手搭建模型的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志愿者们用爱心和行动点燃了孩子们对建筑的好奇与梦想,为他们打开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更有助于在心中种下保护传统文化、珍惜人文遗产的种子。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传播知识、服务社会”为宗旨,推动志愿服务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最后,感谢所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小小建筑师”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仍将继续,未来我们将带领更多孩子探索不同的建筑文化,启迪思维、锻炼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建筑之美。
下一站,期待与你相遇!


文字:党淼
图片:江灿
排版:周雪莲
初审:刘逸思 彭纪钧 梁欣颐
审稿:孙新
审核:卢霏霏